在建筑拆除工程中,准确的工程量计算不仅关系到工程成本的核算,还影响着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当涉及拆除 120 厚的红砖墙时,一个常见的争议点便是收方时,门洞和窗洞的面积究竟要不要去除,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一、合同约定优先原则
首先,最为关键的判定依据当属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在合同的工程量计算条款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对于门洞、窗洞面积的处理方式。如果合同清晰写明拆除工程量按墙体实际砌筑面积计算,不扣除门洞和窗洞面积,那么双方就应严格按照此约定执行。这种约定多见于整体拆除项目,即发包方要求施工方将整片墙体区域拆除至平整状态,后续再统一规划新建门窗或改变空间布局,此时不扣除洞面积,是将拆除工程视为一个整体作业考量,包含了对洞口周边墙体修整、临时支撑等额外工作内容。
反之,若合同约定按墙体净面积计算拆除工程量,意味着要扣除门洞与窗洞面积。这多应用于一些局部改造项目,发包方只是单纯想移除墙体部分,对门窗洞口保留原状或已有另行安排,施工方仅负责拆除墙体实体部分,无需承担洞口周边复杂操作,自然不应计入这部分已存在“空洞”的面积。
二、施工工艺与成本关联视角
从施工工艺角度分析,拆除门洞、窗洞周围墙体往往比拆除普通墙面要求更高。洞口周边墙体一般起着承重、支撑或维持结构稳定的作用,即使是非承重墙体,拆除时也需小心翼翼,采取诸如设置临时支撑、保护性拆除等额外措施,以防止洞口变形、坍塌,保障建筑整体安全。
若在收方时不扣除洞面积,意味着施工方因这些复杂工艺多付出的成本能够得到相应补偿。例如,拆除一扇较大的窗洞周围墙体,施工人员需要分段、逐步拆除,每拆除一段还得停下检查结构稳定性,并用木方做临时支撑,耗时费力。将这部分包含在总拆除面积内,施工方可以在工程款中收回这部分额外投入。
相反,扣除洞面积的情况下,发包方默认施工方未对洞口周边进行特殊处理,或认为这些处理成本已包含在其他计价项目中,施工方则需自行衡量,若要确保安全拆除,额外投入的成本是否能通过优化其他工序弥补回来。
三、行业惯例参考维度
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细分领域往往存在着既定的行业惯例。在某些老旧小区改造集中的区域,当地施工队长期遵循的惯例可能是拆除红砖墙收方时不扣除小于一定尺寸(如 1 平方米)的门洞和窗洞面积。这是因为这些小型洞口周边拆除与修整工作量相对较小,且从整体改造节奏看,统一按墙体总面积收方更便于快速估算工程量、推进工程进度,也符合当地居民对改造性价比的普遍认知。
而在一些高端商业建筑拆除项目中,由于对拆除精度、结构安全监测等要求极高,通常会严格按照建筑图纸标注尺寸扣除所有门洞、窗洞面积,再针对洞口周边特殊拆除工艺单独计价,以精细核算成本,满足高标准的项目管理需求。
四、公平合理考量原则
抛开合同、惯例等外在因素,从公平合理的朴素观念出发,也能为判断提供思路。如果施工方在拆除过程中,确实对门洞、窗洞周边墙体进行了精心维护,如对有裂缝风险的洞口边缘进行了加固处理,或是应发包方要求保留了洞口原有过梁,且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那么不扣除洞面积或给予一定补偿更为合理。
相反,若施工方为追求速度,在洞口周边拆除时粗制滥造,给后续工程带来隐患,即便合同未明确规定,发包方也有权要求扣除洞面积,甚至要求施工方返工、赔偿损失。
拆除 120 厚红砖墙收方时,门洞和窗洞面积的处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依据合同约定、施工工艺、行业惯例以及公平合理原则综合权衡。甲乙双方在项目前期应充分沟通,明确这一关键细节,避免日后结算纠纷,确保拆除工程顺利推进与双方合作愉快。